返回首页

温泉和地震,火山有必然的关系吗?

257 2024-09-23 01:44 admin   手机版

一、温泉和地震,火山有必然的关系吗?

有一定的联系。温泉的形成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活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二、地震和下雨有什么关系?

70年代初以来,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地震气象学在 中国获得了长足进展。据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并提出"旱震 关系",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我国学者在国际上最先提出"地震影响气象"这一新概念。旱震关系作为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之一,从1972年10月开始,直接参与了十余 年来中国大地震中期预报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 。 我国地震气象学研究所获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必须指出的是,旱庄稼的"旱"与旱震的"旱",尽管是同 一个"旱"字,但它是两种差别很大的"旱"情。

旱震的"旱", 往往是春夏秋连旱,或春夏秋冬连旱或连续二、三年大旱; 而且是大面积的严重干旱,往往是几十年不遇甚至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因此,所有旱震的"旱",必然首先旱庄稼。反之旱庄稼的"旱",由于干旱时间短,旱区面积小,旱情程度一般,尽管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但根本与强震活动无关。

还须指出,从旱到震,必然有个特殊降水把旱区瓦解的过程。临震时的降水(雨、雪)是在干旱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从长趋势上看"天旱地要震",但到临震时"天不下雨,地不震"。因此地震前的雨涝,特别是在长年干旱背景中的雨涝现象,包括大雨、大雪、大雹,应予注意。

三、干旱和地震到底什么关系?

干旱与地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地区,震前1年到3年半的时间内往往是干旱地区,而且旱区面积随着震级的大小而增减。在干旱后第三年发生地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增大半级。可见,干旱与地震间确有关系,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大面积干旱的成因。旱震关系作为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表明,地震与干旱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在孕震过程中,地震引起的气象效应,表现为一系列灾害性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的极端值;另外,大气环流运动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对地震活动起着某种调剂作用,如临震前出现的低气压和特大降水,会最终诱发地震的发生。这是地球内部电磁能、热能、化学能的作用,并集中到地表,使大气运动出现异常。从旱到震,必然有一个特殊降水把旱区瓦解的过程,也就是说,大面积严重干旱孕育着地震,而震前的雨涝,特别是在长年严重干旱背景中的雨涝,可能会诱发地震,应引起足够重视。

四、开采石油和地震有关系么?

大庆的地震和长期开采石油没有丝毫关系。

我记得,在1972年大庆就发生过一次地震。

石油在地下是以微粒存储在岩石的缝隙中(打个比方,岩石像海绵那样储存石油,决非像煤矿的煤被挖出后该煤层就出现空洞)。

目前大庆普遍开采油层的深度是1000~1500m,个别油井的深度接近4000m;而地震源的深度是在20000m以下。

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五、3.5级地震大吗?

3.5级的地震只是比较小的 有点感觉而已 属于有感地震(3--4.5级)

震级增加1级 释放的威力增加32倍 所以相差两级的地震相差1000倍

3.5级地震相当于是汶川8级地震的16000000分之一的威力(小数点约掉了)

六、3级地震大吗?

五级以下的地震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五级以上的才称得上破坏性地震,有破坏能力。 3.3级就是有轻微的震感。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七、余震会比地震大吗?

余震有可能会比地震大。

有的时候,余震的震级可以几乎达到或是超过地震的震级。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在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会有一系列余震,但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前震、主震、余震是地核移动的表现形式。地震开始移动,岩浆波动推动地壳振动称为前震。岩浆发生到头峰时产生的振动是主震。残余岩浆的波动和地核的复原间接推动地壳振动是余震。

八、地震震一次以后还会有大的地震吗?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地震强,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的出现是在大震之后,其能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余震也会造成灾害的。

如果一个房子主震时候快散架了 遇到强余震的话就有可能彻底倒了

九、地震和火山爆发有什么关系?

有些地震与火山爆发有关系,但不是全部地震与火山有关。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构造板块的边缘。这也是大多数火山所在的地方。然而,大多数地震是由板块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不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浆。 大多数火山正下方的地震都是由岩浆运动引起的。岩浆对岩石施加压力,直到岩石破裂。然后岩浆喷入裂缝,开始再次形成压力。每当岩石破裂时,就会发生一次小地震。这些地震通常太弱了,感觉不到,但是可以被灵敏的仪器探测和记录。一旦火山的管道打开,岩浆流过,不断的地震波,称为谐波震颤被记录(但没有感觉到)。

大多数地震和火山都发生在板块边缘。 为什么会这样?板块是刚性的,所以当它们接触时,它们会做三件事中的一件:相互靠近(破坏性边界),分开(建设性边界),或者相互越过(保守的板块边界)。 在构造边界处,板块分离,来自地幔的热物质向上流动以填充缝隙,形成长长的火山串或火山链(例如中大西洋海脊)。

这些火山链在两个板块上都形成了新的地壳,相对薄而致密的外壳。随着板块继续分离,更多的材料被加入,旧的材料冷却并下沉。大多数海洋的底部是在构造边界形成的海洋地壳。 在破坏性的边缘,两个板块在一起移动。发生什么取决于板块是由薄的“海洋”地壳还是厚的“大陆”地壳组成。

当两个板块都是海洋板块时,较老、较冷和较厚的板块通常会在另一个板块的下方向下推。它是“被征服的”。在这个俯冲板块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地震,因为它会弯曲,下沉时会破裂,在覆盖板块的边缘会有一个火山“弧”。加勒比海的火山就是这样。

如果一块大洋板块和一块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就会俯冲并沉入厚的大陆板块之下。我们通常会看到沿着上板块边缘的山脉和火山,以及在下板块的地震。安第斯山脉就是这种板块边界,这里有很多火山和地震。

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两者都不能被消减。当它们碰撞时,它们都挤压在一起,形成了像喜马拉雅山这样的大山脉,我们会遇到很多地震。在喜马拉雅山,地壳可能超过70公里厚。在海洋中,它只有大约5-10千米厚。

最后,在保守的边界上,板块相互滑动,但是板块的“边缘”非常锯齿状和粗糙,所以有很多摩擦,运动很不平稳,所以有很多地震,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十、头晕与地震有什么关系吗?

通常头晕和地震是没有很大的联系的。若是头感到很晕,需要想一想疾病处于什么状态,要是神经内科疾病就要到神经内科去接受治疗。通常头晕在血压升高或者是低血压患者身上很常见,有时候有一些高血脂,贫血患者身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